7月22日,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大王庄镇石屋子村、朱家峪村附近发生山洪灾害,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刘杰等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报道并向中国记协来稿,讲述经历感受。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丨挺进现场,记者发现同事不对劲
本文作者:刘杰 孙亮 耿欣
“每当风云起,我们总在前”,这是山东广播电视台快反机动报道部的集结号。
7月22日0时至5时,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遭遇强降雨。受其影响,当地大王庄镇石屋子村、朱家峪村附近发生山洪灾害,房屋被冲毁及损坏、造成人员伤亡。
过去,每逢暴雨、台风、地震、矿难,我们努力争取在第一时间抵达现场。这一次,我们跋涉了许久。
(一)
22日13时40分,我接到采访任务,立刻清点设备、规划路线,20分钟后,我与主持人孙亮一起出发。导航显示,我们距山洪灾害事发地石屋子村约96公里,需一个半小时抵达。
15时15分,我们赶到距石屋子村5.5公里的龙尾村。眼前景象让我们倒吸一口凉气:两米多高的石拱桥,两处坚固的栏杆已被冲毁。我们迅速完成第一条现场报道,传回后方后,马不停蹄赶往石屋子村。
车没行驶多久,我们发现道路被交通管制,只得停车步行前往。为了节省时间,孙亮向路边一户农家求助,大姐二话没说,把自家的电动三轮车推了出来。
我们一行坐上电动三轮,可没开出多远就走不了了——道路多处被大水冲毁,路基千疮百孔。大家扛起几十公斤重的设备,下车步行。
接下来,我们真正领会到了山洪的破坏力:眼前,树木成片倒伏、沥青路基被掀起、摩托车泡在水中……
孙亮报道经验丰富,一边带队前进,一边提醒我们注意山石和道路。
山路陡峭,有些坡度甚至达到60度,每一步都异常艰难。彼时,暴雨已停10个小时,但河水依然湍急。大家深一脚浅一脚,边走边拍,不敢停下。
这期间,我们拍摄了两个现场报道,可由于信号太差,没能传回后方。
18时左右,我们终于抵达石屋子村。
(二)
眼前的救援现场紧张忙碌:消防、民兵争分夺秒,每隔几分钟就会飞来一架直升机,机翼带来的轰鸣和风浪扑打在所有人脸上,把紧张气氛推到顶点。
顾不上休息,我们立刻投入报道。出镜、拍摄,每个环节都不敢有丝毫马虎。可一系列工作完成后,我们发现:还是没有信号。
就在我为传输素材发愁时,我突然发现孙亮有点不对劲:脸色惨白、眼神涣散、说不出话——体力透支、情绪冲击、闷热环境等要素叠加,他的身体快支撑不住了。
我们赶忙扶着他……经过及时施救,终于转危为安。
经过一番努力,我将压缩后的素材成功传回台里。后方编辑接力配合,《闪电新闻记者赶到济南市莱芜区石屋子村 550余人正在紧急救援》迅速播发;山东新闻频道《闪电大视野》栏目头条跟进播出,更多人了解到当地受灾情况与救援进展。
20时15分,现场乌云密布,一场新的大雨即将来临。现场指挥部权衡再三,为保安全,下令大部队撤至安全地带。
我们随队撤离,同事耿欣随另一路救援人员赶到现场。灾难发生时,她正在莱芜休假,当天15时赶到救援指挥部展开采访,记录下救援力量持续奋战的场景。
次日清晨,她赶到受灾群众安置点展开全方位的报道:采访村支书,对话多位受灾群众,专访安置点负责人,拍摄安置房、生活设施及后厨运作等细节。
十多条现场视频实现即时“碎发”、首发,直到23日21时全部推送完毕,她已连续奋战36小时。
跋山涉水,是我们新闻采访的日常。面对断桥残路,跨越沟坎到达现场,是这次采访的经常。防汛季节,有风有雨是常态;对于记者,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姿态,未来我们将不惧风雨向前行,报道好一线抗灾抢险的感人故事。